跳到主要內容區

創立緣起

 

 

創立緣起
  儒學思想是華夏文明在歷史發展中錘鍊出來的思想精華,重視個人、家庭和社會的合作互動,強調愛、誠懇與信任的生活實踐,曾在歷史波濤洶湧起伏中承擔著引領個人生命方向、安定家國天下的使命。雖然在近代複雜的文化衝擊中被人們一時誤解而遭到排斥,然而在歷史的塵埃滌盪沈澱之後,不論中外,都再度承認了儒學思想珍貴與永恆的價值。二十世紀後半葉,華人在經濟、科技、教育、藝術等方面優秀表現,均可歸因於儒學思想長期的潛移默化之功。不惟如此,即使東亞各國在世界舞臺的崛起,研究者也紛紛將眼光集中於「儒家文化圈」穩定的價值基礎。由此可見,儒家思想不只是「華人文化圈」共同的精神根源,其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敦厚的實踐教育,也已被世人認定為具有普遍的意義與價值。
臺灣在地理位置上,雖然並非儒學思想的傳播中心,但是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中,隨著移民的遷入,儒家思想也跟著先民的步履,在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。鼎盛之時,全臺各地書院、詩社林立,絃歌不輟,蔚為大觀。即使在日治時期,有志之士為求文化命脈之傳續,乃將儒家思想與宗教結合,利用善堂講會、善書傳播等方式發揚儒學,不只維持統緒於不墜,且使儒學更深入庶民生活。光復之後,政局雖迭有波盪,但本土知識分子如莊垂勝、張深切等人對於發揚儒學以振作人民精神之信念卻益發堅定。另一方面,1949年後,大量中國知識分子渡海來臺,痛切反省中國近代政治及文化劫難,錢穆、牟宗三、徐復觀、屈萬里、愛新覺羅毓鋆等人以嶄新角度詮釋經典,更讓儒學思想走出在新時代發展的契機。對照中國大陸在狂熱的政治運動後,儒學思想發展百廢待舉的局面,則臺灣以儒學傳承之「正統」自期,當非誇談。
臺灣近年積極推動「國際化」與「本土化」同時並進,論者或疑其扞格難行,然衡諸過往歷史,儒學思想既在臺灣植基深固,溥於民心,又同為東亞乃至世界各國所認同,則儒學思想豈非吾人「立足臺灣」進而「放眼世界」之最有利資源?在內不惟可以改善國人因物質文化過度發達所造成的疏離、冷漠之病,對外則可展現臺灣在科技產品、經濟貿易之外的文明深度,協調並進,亦是「內聖外王」課題之現代進展。
臺北市作為臺灣政經中心,一貫以發展「具有特色的國際化城市」為目標,市民重視精神品質的提升,轄區內有大學及孔廟、各級圖書館等充沛文教資源,此皆承繼前輩心緒、推動儒學深化研究,落實儒學人文關懷與實踐、展現都市文明特色的先天優良條件。同時,我們認為要落實儒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,必須要與基礎教育結合,臺北市眾多優秀的各級教師,也將是此一志業之種子尖兵。如能善用諸般有利條件,在臺北市推廣儒學教育與生活實踐,既可在致力於物質建設的同時,蘊釀出屬於臺北特有的精神文明風貌,使臺北市在國際各大城市中,展現其融鑄今古、深廣博厚的氣質與形象,且可作為臺灣推廣儒學走向世界的先行示範。身為臺北市立最高學府,教育大學有悠久的師資培育傳統,與中小學教師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,且在轉型過程中,積極進用具儒學研究與推廣專業之教師、擴充圖書資源,以發展成為綜合大學而努力。我們願意提出願景、聚合善緣,為臺北市都市文明建設、市民生活品質乃至於臺灣走向世界的進程盡一份力量,乃規劃籌設「儒學中心」,推動儒學生活化、普及化、在基礎教育札根以及專業研究的工作,以承接歷史交付給我們,無可迴避的榮光與責任。